这首醒世奇诗《西江月》,仅仅50字,却道破生命真谛,惟修心真我不朽
发布日期:2025-03-07 17:07 点击次数:84
张伯端,道教南宗初祖。《西江月(七)》通过对人与众生、法身与念头、所见所闻以及生死轮回的深刻阐述,展现了张伯端对禅宗思想的深刻理解与领悟。
人生如梦,世事无常。所见所闻,皆不过是过眼云烟,难以全然真实。而生命的过程,亦是充满了未知与变数。然而,真正的智者,能够超越这些表象,以超然的态度去面对生命的起伏与变迁。生死轮回,不过是生命的一种形式,内心的真正自我,却是不朽的。正如古人云:“生如朝露,去日苦多。”唯有以超然的心态去面对,方能真正领悟生命的真谛。
图片
西江月七
张伯端〔宋〕
人我众生寿者,宁分彼此高低。
法身通照没吾伊。念念体分同异。
见是何曾是是,闻非未必非非。
往来诸用不相知。生死谁能碍你。
图片
【壹】
人我众生寿者,宁分彼此高低
释义:人与众生,寿命有长短,但本质上并无高低贵贱之分。
在浩渺的宇宙中,人类不过是沧海一粟,众生皆平等,无有分别。此句体现了禅宗思想中的平等观,世间万物,生命平等,不应以自我为中心,视他人为低微。
《金刚经》所言:“是法平等,无有高下。”吾辈应当时刻铭记于心,以平等之心对待万物,方能领悟生命之真谛。
图片
【贰】
法身通照没吾伊。念念体分同异
释义:法身普照,无我无他,每一个念头都能体悟到事物的同异。
“法身”象征着内在的智慧与觉悟。这种智慧超越了个体的狭隘,指向一种普遍的共性。
《金刚经》所言:“无人相,无我相,无众生相,无寿者相。”我们应当以开放的心态去接纳不同的认知方式,而不是固执己见,把事物简单地分成是非、好坏。如此,方能明了世间万物的本质,达到真正的智慧。
图片
【叁】
见是何曾是是,闻非未必非非
释义:所见未必为真,所闻未必为假。
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,我们的认知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干扰与影响,所见所闻未必就是事物的真实面貌。
《孟子》所言:“权,然后知轻重;度,然后知长短。”只有通过多角度的思考,才能接近事物的真相。我们应当保持谦逊与谨慎,不要被表面的认知所迷惑,而应追求更本质的智慧。
图片
【肆】
往来诸用不相知。生死谁能碍你
释义:因果律复杂微妙,生命的过程难以全然知晓。生命的结束并不会对内心的真正自我造成决定性的影响。
世间万物皆因因果果,相互依存,相互制约。生命的诞生与消逝,皆是因果律的体现。我们应当保持超然与豁达的心态,认识到生命的本质在于过程而非结果。
《庄子·养生主》所言:“适来,夫子时也;适去,夫子顺也。”生死轮回,皆是自然之道,我们应以顺应之心去面对,方能领悟生命之真谛。
图片
END图片
图片
与君共勉!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上一篇:红一方面军的两位名将,最后与上将无缘,他们的原因一样吗?
下一篇:没有了